【思政教育】疫情中的教育坚守
发布时间: 2020-06-05 浏览次数: 177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把所有的人都裹进了对生活、生命的重新感受之中。特殊的疫情,特殊的假期,也是学生一生中特殊的成长经历。作为教育者,面对这场重大疫情,这种特殊的“情境”,应该有敏锐的课程意识,适时把握教育契机,给学生上好一堂人生大课,引导他们去关注国内重大事件,甄别真伪是非,理解、尊重与关爱生命,培养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科学而正确的媒介素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其精神成长。

关注社会进程

培养责任意识

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都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他们的目光应该经常投注在这些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大事上,为受难的百姓潸然泪下,为那些“逆行者”的安危担忧,为有些人社会道德沦丧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用好时代给我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重要的能力与责任。面对当下的疫情,在这样特别的时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漫画的形式呈现疫情出现后的种种问题,以警示社会,引起全人类的反思;以诗歌的形式,去讴歌那些感动我们的人和事;写一写“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引起的沉重反思”,公之于众,以催人思考,给社会管理者以帮助。

探究疫情成因

树立科学观念

从“武汉不明肺炎”到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混沌猜测到求真证实的过程。在这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问题百出,是非难定,谣言四起,乱象丛生,学生不仅是旁观者,也是亲历其中的小公民,面对喧嚣,不信谣,不传谣,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让学生学会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去伪求真,既锻炼其探究能力,对其视野、思维、学习能力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事情的经历来看,基于事实做判断,基于证据说结论,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具有客观理性的严谨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这是未来社会公民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面对凶险的新型冠状病毒,如何让人们理性、科学地面对,特别是让农村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不懂科学知识的人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危害,并能掌握正确的预防办法呢?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试着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写一篇“新冠谐说”,发到网上,帮助社区做好宣传、防疫工作,在探究实践中树立科学观念。

选择鲜活素材

引领精神成长

教育不只是培养习惯,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引领其精神成长。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防治疫情、多长时间才能研究出疫苗、钟南山院士的话为什么这么有力量……这些话题的背后蕴藏着科学精神。驰援武汉的医生、护士们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钟南山院士红肿的眼和李兰娟院士疲惫的脸,还有那么多医生护士们脸上口罩的勒痕和背上汗水浸透衣服的印渍……疫情来临之后,大批科学家、白衣天使表现出家国情怀,大批公务员参与防疫,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就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引领孩子精神成长的载体。在众多的媒体信息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特别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生命教育

养成健康习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是如此“顽强”,这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引导未成年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乐观、勇敢、自信的健康人格,这是教育应有的担当,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的方向。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该如何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又要爱惜这世间一切的生命。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要关爱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伤害大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的人们被封闭在病房里,与死神面对面,除了忍受身体的痛苦,更难过的是忍受精神的折磨,他们想听到怎样的声音呢?他们想得到怎样的关怀与安慰呢?让学生们写首歌,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生命教育既包含对自我生命的珍惜,更有对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病毒是如何变异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是如何与病毒作斗争的,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又是很脆弱的;人的健康靠免疫力,免疫力靠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卫生勤洗手的习惯、饮食均衡的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