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李江福——
“我的根就在红旗渠”
本报记者 任胜利
“红旗渠垒得这么高、这么长,为什么没有漏水?因为每块石头上都有血汗,都有良心……”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近40年,最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李江福铭记的,是多年前父亲带他行走在红旗渠上讲的这番朴实的话语。
1963年,李江福在红旗渠建设工地降生,从小受到红旗渠精神的熏陶。
在李江福的家河南省林州市,开凿红旗渠磨练出一批能工巧匠。1983年,20岁的李江福跟随林州建筑队伍外出务工。他能吃苦、肯钻研,从学徒起步,在工地劳动的间隙也不忘向师傅请教抹浆砌墙的手艺。
楼越建越高,越建越巧,需要的不仅仅是手艺和经验。李江福报考了建筑培训班,学理论,勤实践,一路成长为拥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带领几百人队伍的项目经理。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李江福发现填充墙砌体的砂浆标号偏低,当即要求返工。“这不是承重墙,没啥。”合作多年的伙伴回应。
“不中!”李江福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已经砌好的五道墙全部拆除,这一下增加了5万多元的工料费。
“别人看不见,良心看得见!”返工后,李江福这样告诫施工员。
在每个项目的工地上,李江福都要安排开办红旗渠精神讲堂。他所在的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特色的企业文化。“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我的根就在红旗渠。”李江福说。
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
“我永远是农民工”
本报记者 毕京津
“不管获得多少荣誉,我永远是大别山里走出的农村娃,永远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4月28日下午的一场报告会上,黄久生和过去一样,又一次用了这样的结束语。
现为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黄久生,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始终没有忘记童年吃百家饭长大的经历,“我要用行动报答父老乡亲”。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走出家乡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走进省城郑州的建筑工地摸爬滚打。外出务工的第三个春节前夕,他用攒下的3000元钱,购买了乡亲们没见过的的确良布料、没吃过的水果和海鲜,分发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群众。
从那时起,黄久生每年看望的老人越来越多,采购清单也越来越长。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为双柳树镇700位孤寡老人买好新衣、置办年货,尽心尽孝,当好“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2008年,他自掏腰包捐建了一所敬老院。
“带领大伙听党话、跟党走,拧成一股绳,闯出新天地。”黄久生依托各级党组织建立起多个劳务输出基地,为家乡农民工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平台;在工地开办农民工夜校,通过传帮带让大家吃上技术饭、拿到更高收入。
30多年来,黄久生累计带领40余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帮助2.5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捐建了“晏岗希望小学”,资助2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投资2800万元,流转2万多亩山地发展花木和油茶生产,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1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