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要“声入人心”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观之当下,各地党员教育虽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却依然存在“声入心不入”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部分党员“人在曹营心在汉”,培训内容听过即学过、学过即掌握,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破解教育培训中的形式化现象,需要重点在推动“党声”入“人”心上下功夫。

形式上要戒大求小。目前,各地党员教育培训主要集中于大规模、全覆盖式的普遍性教育。普遍性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无遗漏地培训每一名党员,看似面面俱到、声势浩大,实则为了顾及不同层面党员需求,容易在培训内容设置上过于宽泛,进而出现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台下昏睡一片、拉呱聊天”的乱象,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流于形式、走过场的危险。不能否认,普遍性教育的背后有党员人数众多、培训条件有限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党员教育部门的懒政思维作祟,习惯搞“拿来主义”,贪图省时省力,不愿费劲搞分类培训。党员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表面上的任务完成不代表真正能够起效。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应摒弃贪大求快的急功近利思想,改变追求大场面、造声势的惯性思维,细化党员分类,推行定制服务,探索采用微课堂、小班额等教育方式,精准对接党员需求,真正按需下单,确保教育培训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次有一次的成效。

内容上要戒虚求实。理论培训历来是党员教育的重头戏,然而,现实中理论教育培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刻意追求“高大上”,故作高深,不接地气。尤其对农村党员来说,本身文化水平有限、理论认知程度不高,如果再对其施之以高深的理论阐述、刻板的理论教学,只会让他们“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越听越迷糊。观之我们党的历史,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讲理论的“好手”。枯燥的马克思主义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变成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些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话语,放之四海皆能理解,更深入人心,也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党员教育培训施教者要主动从“书生气”中脱离出来,少一些形式主义的“高深”,多一些贴近民生的“地气”,善于结合历史故事提升理论讲解的形象性,善于结合不同群体实际工作提升理论讲解的实效性,善于结合基层党员身边的典型案例提升理论讲解的现实性,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留得住心、凝得住神、悟得出理。

效果上要戒短求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教育就能囊括全部、立即起效,甚至作用终生。相反,在党员教育工作中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注重把眼光放长远、把视野拓更宽,不局限于抓好一次教育培训、办好一堂理论教学课,而要重点在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要对党员教育作长久的系统性、全面性规划,既有短期临时目标也有长远详细规划,既有针对思想、业务的专项培训也有着重心理健康的疏导讲解,既能解决党员现实需要也能着眼未来整体能力塑造,以此推动党员教育成效次次累积,次次强化,实现常态长效,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需要的全方位、复合型党员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