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鄢陵县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全力打造高素质党员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注重机制创新,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
一是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备案制度。从源头入手,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坚持与新发展党员3:1的比例,指导各基层党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并对入党积极分子年龄、身份、有无违法违纪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基层党委每年向县委组织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备案,对未经基层党委初查和备案的,不得发展为党员。同时,制定了《鄢陵县发展党员禁入清单(试行)》,规定了21种不能发展为党员的情形。二是推行近亲入党“双向”报告制度。针对出现的“近亲繁殖”问题,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近亲入党“双向”报告制度》,要求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近亲属入党必须向党员大会报告、向基层党委报告,并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对隐瞒近亲关系或不进行“双向”报告的,不得入党;已经入党的,视情况进行相应处置,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推行党委书记“面试”谈话制度。为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责任,夯实基层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接收预备党员之前,要求基层党委书记必须与发展对象进行“面试”,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等进行组织谈话,掌握入党对象思想状况,并对能否入党提出意见建议。凡未经党委书记“面试”谈话的,一般不得接收入党。
二、强化形式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实效性”
一是实施“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为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制定了《鄢陵县“百千万”党员教育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每年选取百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开展业务知识专题培训、对千名党组织书记开展能力素质专题培训、普遍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明确要求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县委组织部并通过下拨党费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二是培育“红色党建教育资源”。注重培育红色党建教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教育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2018年“七一”前后,先后建成了鄢陵县党史馆、党建主题公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一馆三园”红色教育基地,在县城区主干道悬挂党建宣传标语,打造“红色党建文化长廊”,让党员群众在游玩、娱乐的同时,接受党性教育、红色文化熏陶。三是探索“互联网+党员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县12个镇、386个村(社区)的鄢陵县智慧党建融平台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视频系统可面向镇村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党史、农业致富、涉农政策法规、基层社会治理等各类知识培训,实现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全覆盖。已先后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3场次。同时,建设了“智慧鄢陵”红色党建网站,开设了“组工前沿”微信公众号,开设了“花都基层党建”专栏等,有效增强了对广大年青党员、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党员教育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三、推进载体创新,搭建发挥作用“新平台”
一是“一编三定”助力脱贫攻坚。在农村(社区)扎实推行以党员编员进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为主要内容的“一编三定”活动,激励无职党员“无位”变“有位”,“无为”变“有为”。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县各村(社区)普遍设立“脱贫攻坚岗”,鼓励引导有较好经济基础、较强带富能力的党员,主动认领岗位,采取“1+1”“N+1”等形式,2000多名“双强”型党员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帮助,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助力脱贫攻坚。二是“五联双报到”服务群众。在安陵、柏梁、陈化店、马栏、大马等5镇所辖城市社区,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事务联商,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主要内容,围绕服务党建工作共做、社区服务共办、平安建设共创、居住环境共管、精神文明共建等五个方面开展活动。通过“五联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解决了服务基层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党员志愿服务树形象。设立鄢陵县党员志愿服务中心,指导县直机关党组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80多支,教育引导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五城联创”、爱心帮扶、助老助残、政策宣传、平安联防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县城区商业繁华和人员集中路段,建议党员志愿服务岗亭,为党员群众提供道路指引、服务部门电话查询、茶水供应、丢失物品寄存等便民服务,被群众亲切的称为“爱心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