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可以说,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坚定“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一文,详细阐述“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并对党在十八大所提“三个自信”基础上再加入“文化自信”进行了解读。

    坚定“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何要强调“四个自信”、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四个自信”、如何做到“四个自信”等问题,作出了精辟阐述,内涵十分丰富。学习梳理相关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能够自信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当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自信、也能够自信的时代了。这正是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为什么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二是,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从未停止,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未中断过。同时,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互联网平台“扳倒中国”。凡此种种,其根本企图就是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坚定“四个自信”就是为应对这种挑战。

  三是,从我们自身看,仍有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使得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必要。当下,有的人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认为借用或接受西方的政治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有的人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中国也到了一个能够自信的时代。何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这三个来源清晰说明了我们能够自信的理由。

  首先,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收入连续翻番达到788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次,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提出的,始终坚持高度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三,自信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可以说,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四个自信”内涵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四个自信”应该信什么,这也是理解和诠释“四个自信”丰富内涵的根本依据。

  第一,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两个“一定能”,即“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

  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采纳了西方模式,按照“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现代化道路,搞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自由主义,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仍难以稳定,教训十分深刻。

  与此相反,中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既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又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走出了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打破对西方路径依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特色”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不放松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各国经验,灵活运用市场力量,而不是盲从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颇有生命力的新道路。

  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时过八年后,他再次强调,中国的实践表明,通往现代化道路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一条道路是否正确,不仅要看这条道路有多么丰富的理论内涵,更要看这条道路能否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民生投入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美国学者库恩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过上这样水准的生活。”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衣食住行的持续改善中、从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中、从充满希望的憧憬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发自内心地拥护这条道路。

  第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他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内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坚定的制度自信,又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适当而完备的制度,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要靠制度。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这一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从目前看,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现阶段,说文化自信,就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二是,要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应成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到阜平、西柏坡、临沂、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纪念地学习考察、调研指导。他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路径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继续前进的根本保证。但是,“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并向全党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要求,实际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定“四个自信”规划了实践路径。

  首先,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理想是道路的明确指向,信念是道路的精神支撑。对一个国家来说,走好一条道路,就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理想信念当口号喊。“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还要靠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保障。

  第五,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是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一切自信都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在此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把党建设好了,使党坚强有力,继续坚定“四个自信”才有坚实保证和可靠基础。(来源:《瞭望》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林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