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编制学院“十三·五”规划
董事长 朱建新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对于学院而言,是各项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还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庆典。
“不言春作苦,常恐无所怀”。制定和完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箭在弦上。我们董事会深感责任重大。
规划的制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以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为发展战略,紧密围绕上海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不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思考。
一是立足高远,开阔视野,充分认识学院“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大背景。
背景之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它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实施要求,是继“创建市特色高职院校”后学院的工作抓手,要把文件精神体现在规划中,落实到各项工作和改革之中。
背景之二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意见》确定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及“两步走”规划。
背景之三是嘉定区“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期间,嘉定将大力培育与发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集成电路与物联网、汽车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
在上述大背景下,学院的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和升级,赢得资源,惠及学生。
二是着眼未来,立足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的高职教育往往把学生的未来定位于终身从事一个职业岗位,过分强调培养专业技能。其实,超越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职业素养,包括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沟通方法、阅读写作、明辨是非、礼义廉耻等素养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价值,这是学生职业生涯乃至一生的竞争力。因此,“十三·五”期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立足点应基于学生的终身职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最大需求,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通识课程的改革。
三是求新求变,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随着“互联网+”渗透,人类社会开始迈进数据化生存时代。为顺应时代变化大趋势,学院将谋划三方面的改革。首先,通信与电子信息系要将课程内容中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内容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或延伸,新建1-2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专业,把握机遇,形成专业特色。其次,将把数字化校园工作重点放在移动校园网建设上,以更方便师生沟通,提升管理效能。最后,在学院层面参与一家高职院校的MOOC联盟,在院、系层面至少有1个专业试点开发相关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师生互动新模式。
四是完善机制,加强院级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建设一支专业化、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学院的干部队伍面临着年轻化,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去年暑期研讨会提议干部轮岗后,经过一年的筹划,今年已实现了院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的轮岗,今后将逐步形成制度。“十三·五”期间,学院的干部队伍要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制度设计和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五是再接再厉,做好“创特”最后一公里工作。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学院“创建市特色高职院校”两年多的成效曾受到了市教委、嘉定区政府的高度赞赏。目前已进入“最后一公里”,绝不能放松,特别是课题研究等软件建设项目更要倍加重视,牢牢掌握时间节点,多下功夫,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年底市教委的“创特”验收。
六是精心谋划,合理配置“十三·五”期间学院的资金使用。
经费如何合理使用,经五届一次董事会讨论决定,将面向以下六个方面倾斜:筹建1-2个国内一流专业;扶持4-5个有社会需求、具有互联网基因和较好团队基础的专业;更新传统强势专业的设备;投入学生数量众多的专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投入第二校区的开辟。
当今学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在创新中前行。“志比精金,心如坚石”,坚信有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机制优势,有以院级班子为主体的专业团队,有师生的群策群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现学院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