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题沙龙

发布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294

       11月20日,学院在第二会议室举办了以“‘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题的教师沙龙。沙龙由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奎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他说,“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上海市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进行的。中职的“双证融通”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海市教委正在积极谋划高职的改革方案。受上海市教委委托,我院共承接了关于“双证融通”改革的两个课题。其中,《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侧重理论和政策层面的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探索如何在专业的层面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总结“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规律。董大奎强调,课题研究将为上海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

       沙龙上,首先由科研处副处长王影老师代表课题组作了《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汇报。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预期成果。她重点介绍了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双证融通”概念的界定,“双证融通”内容的界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程序,以及在实施“双证融通”改革过程中学校和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保障条件建设。她特别强调,“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基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又宽于职业资格证书,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彰显职业教育属性的同时,也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协调处理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方面的关系,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

       随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副主任王鹏老师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研究的相关情况。他以所在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了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如何确定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如何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如何进行专业的保障条件建设,如何设计职业基本素养的全程培养和过程性考核方案,也分析了在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考。他指出,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获得高级工证书,或是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程内容中要强化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学习;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技能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动态发展。另外,鉴于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中无法考核应考者职业基本素养的问题,改革将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即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这也是此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特色。参会的领导和老师还就所关心的“双证融通”改革后高级工证书的获取率、课程考核方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